10月15日,南京市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主题,全面启动202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市质食药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和各区组织并且开展了公益联动展播、科普宣传、专题培训、进企业进社区、高品质的产品展销、实验室开放日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南京市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入践行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提高站位树牢底线思维,以学促干强化责任担当,食品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全市未发生等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工作连续九年在全省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综合满意度持续提升。
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携手全市近16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以每日归零的谨慎、如履薄冰的态度,立足“五强五新” 绘就食安画卷——强责任重统筹,抓总能力彰显新高度;强机制防隐患,风险管控制定新举措;强监管严整治,打违治乱取得新成效;强支撑提效能,监管水平得到新提升;强服务促发展,助企惠企实现新突破。
南京市坚持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着力构建全链条、多领域的协同共治新格局。全市各部门、各板块协同发力,正着力织密一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防护网,筑牢一道 “从生产到消费” 的全环节安全墙,凝聚一股 “从政府到社会”的全方位共治力,健全一套“从建制到执法”的全流程保障体系,传递一份“从安心到舒心” 的全民共享幸福感,让“共享食安” 真正成为这座特大城市最温暖、最坚实的民生底色……
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社会动员、整体发力这一理念,深深印刻在南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思路上,经过数年来的不断推进,以“共治”促“善治”越发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成果中得到彰显。在全国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专题研究班上,南京市从抓好政府、部门、属地工作责任落实,推进食安共治上向各省市介绍交流经验;在全国食品安全落实主体责任交流会上,南京圣诺生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唯一特殊食品企业代表分享主体责任做法;在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主场活动上,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志愿者在主席台上向全国展示南京食安志愿风采。
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强化统筹指挥,持续压实“党政同责”,市领导亲自督导、一线服务相关经营主体;市人大出台了《关于逐步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决定》;市政协将食品安全纳入重点提案;市质食药安办牵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18个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市发改委强化成品储备粮监测,市教育局实现校园“互联网+明厨亮灶”广覆盖,市公安局纵深推进“昆仑”专项行动,市农业农村局完善水产品上市报备电子地图并推动“校园餐”地产直供,市卫健委持续抓好风险监测,开展国民营养健康促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先后组织并且开展校园食品、肉制品、网络订餐等专项整治……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6152件,罚没款1300余万元,公安部门侦破食品类犯罪案件201件,抓获嫌疑犯1052人,以深化行刑衔接的扎实举措,保持对食品安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各部门通过专项整治、智慧监管、科普宣传与产业升级等多措并举,共同筑牢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线。
各级监管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针对暴露出的问题,通过连续多年的积极作为,在校园食品整治中,市市场监管局党组和驻局纪检组“双牵头、双推进”,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3700余个,立案查处130件,通报典型案例7起,形成管常治久的制度成果14项。在肉制品整治中,市市场监管部门创新实施“源头排查+反向倒查+错时监管”机制,开展全环节风险治理。2024年以来,共计排查整改肉制品领域问题3000余个,关停入网店铺7家,江宁区推动“阳光作坊”视频监控系统在82家小作坊落地,建邺区“放心肉”实验区实现溯源赋码全覆盖,相关经验获全国推广。
全市“宁食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构建起覆盖市、区、街、社四级的1.25万人志愿者队伍,培育专家、外卖骑手、大学生等特色团队,年均开展志愿服务1400余场,服务群众超60万人次,形成“政府引导、志愿参与、社会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又多了两家!”张强蹲在大学城南门外的小巷口,手里的巡查本又添了新记录——不到500米的沿街商铺里,两家卷闸门紧闭的加工点正悄悄飘出油烟,透过门缝能看到地上堆积的外卖餐盒,墙角的垃圾桶还在往外渗油污。作为江北新区的网格员,他每周都要绕着这片“学生美食区”转几圈,最近却发现几家加工点“换了马甲”:有的挂着“百货店”招牌,后厨却在加工炸鸡;有的把操作间缩在地下室,连基本的消毒设备都没有。“这些加工点围绕在大学附近,面积小,以外卖为主,卫生、环境堪忧。”
发现问题的当天,张强就把巡查照片、作坊位置、周边人流等信息整理成台账,一键上报到社区治理平台。社区负责人看到后,第一时间牵头召开协调会,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带着执法记录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公安民警负责维护现场秩序,环保人员扛着噪声检测仪,连片区的食品安全信息员和退休党员都主动来帮忙,对大学周边3条街巷展开“拉网式”排查,摸清底数、查找不足、落实整改。
这种“网格员发现+多部门联动+基层力量参与+分类施策整改”的基层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模式,正在南京全域推广。今年以来,南京结合民生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以“一坊一策”为原则对全市257家无证加工点分类施策,对不符合整改要求的加工点坚决予以取缔,共计关停210家;统筹资金安排,支持有意愿且具备改造条件的加工点进行改造,规范登记47家;严查无证加工以及食品小作坊违法行为,累计立案16件,罚没款54.48万元,曝光典型案例3起,提升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既解决了民生隐患,又体现了治理温度。
此外,聚焦全链条治理、智慧监管、服务发展等重点领域,南京以创新破题,推动多项食品安全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作为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的重点民生工程,市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来持续以数字化改革破解餐饮监管难题,针对网络餐饮快速发展中无堂食外卖店“隐蔽经营、监管难度大”、传统监管“人海战术效率低”等痛点,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在全市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数字化监管平台。雨花台区率先发力,安排专项资金推进项目建设,在辖区网络餐饮门店、无堂食外卖集中区等重点场所安装3000个智能摄像头,依托AI智能分析预警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巡检,对未戴口罩、食材乱堆、有害生物出没等风险行为的识别准确率达95%,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实时预警,让监管人员“足不出户可查后厨”。
“滴!滴!滴!”上午9时,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的智慧监管指挥中心里,警报声突然响起。屏幕前的监管人员立刻点开弹窗。只见画面里,一家外卖店的厨师正徒手抓取拌菜,头顶的智能摄像头已自动框选出违规动作,系统同步标注“未使用食品夹,存在交叉污染风险”,并附上门店名称、地址和实时画面截图。
“这家店在系统里已经是第二次预警了。”监管人员一边说着,一边点击“派单处置”按钮——不到1分钟,距离该门店最近的网格员就收到了手机App推送的任务,上面清晰列着“现场核查厨师操作规范、检查食品工器具消毒记录”等要求。她赶到门店时,店主已通过系统预警提前整改,监管人员则在指挥中心通过摄像头实时复核,确认问题解决后,点击“闭环销号”,整个流程仅用了20多分钟。
“以前查一家店要跑半天,现在坐在办公室里,鼠标一点就能‘云巡查’,AI还会自动统计每家店的预警次数,高风险门店会标红提醒我们重点关注。”市场监管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数据面板介绍,上个月系统共识别出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486起,整改率达100%,比人工巡查效率提升了3倍多。
除了监管的创新,在支持企业发展、产业振兴上,各区各部门的创新之举也层出不穷。建邺区试点的“牵手共治 食安同行”示范站点,组织了20家中型餐饮结对帮扶100家小微餐饮,通过“点对点”指导化解卫生管理、台账整理等难题。
江北新区构建的特殊食品“信用管理+包保督导+专家帮扶”多维监管服务机制,推动6家企业建立个性化风险管控清单,助力和美乐公司通过特医食品现场核查,玉鹤鸣等企业获批3项特医配方注册。
市工信局研究制定《南京市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南京盐水鸭”“鸭血粉丝汤”标准制定与品牌升级,重点打造“宁工品推”等活动,推动南京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南京高淳经济开发区,一座规划5.5平方公里的南京都市食品产业园正在拔地而起。该区重点发展都市食品、休闲食品、营养健康食品、水产品深加工等细分领域,协同发展未来食品、宠物食品、食品机械等,力争打造集食品研发制造、文旅研学为一体的长三角首个食品产业园。
“一站三中心”是产业园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产业功能平台,目前已建成投运。该平台为园区所有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包括:与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同打造的食品审批服务工作站,可提供食品生产许可证、特殊食品注册备案预审指导等专业服务;食品灭菌消杀中心,建有钴60辐照灭菌中心(全市唯一)、高能电子束灭菌装置,年服务能力50万吨;食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具备CMA、CATL、CNAS资质,2300余项参数检测能力;污水集中收集预处理中心,规划日处理能力1万吨,首期日处理2500吨已投运。
“产业园交通便利,设备齐全,我们跟多所大学合作,引进人才,完善文体、商业配套,就是为了让高质量的食品企业来这里落户,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产业园负责人介绍。
系统施策、多措并举。全市在守牢安全底线的同时,有效推动了监管效能与产业发展的双提升,为南京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校园食品安全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食材源头更是安全管控的第一道关口。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建立动态名录、强化主体责任、实施精准检测等举措,对全市7家直供学校农产品生产主体实现全过程监管,全力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我们从生产源头抓起,每学期对直供主体开展至少一次全覆盖培训,并动态更新主体名录。”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有7家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直供校园监管体系,涵盖蔬菜、禽蛋、水产等多个品类。为确保食材安全,该局还组织执法人员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核查农药兽药使用记录、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并在生产基地张贴禁限用药物清单131份,实现宣传到户、责任到人。
在检测环节,市农业农村局构建了立体化监测网络。一方面组织检测人员参加技术考核,提升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对7家直供主体开展日常巡查和风险监测,通过胶体金快检等技术手段,重点检测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和畜水产品中的兽药残留。对不具备自检能力的主体,由街道或村级服务站提供快检服务,确保合格产品才能进入校园。
市教育局全面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校园食堂全覆盖监管,全面实行校长陪餐制度,主动邀请家委会代表和媒体走进学校食堂展示后厨情况,增强家长和社会对“校园餐”的信任度。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中小学校园食堂经营模式和承包经营企业、校外供餐单位经营许可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通过随机抽查、重点督查、联合检查等形式,“四不两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截至9月底,检查中小学校食堂、承包经营企业、校外供餐单位、大宗食材供应商151家……
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协同配合,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进一步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合力。业内专家表示,这种聚焦源头、联动施策的监管模式,不仅提升了“校园餐”的安全水平,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随着监督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南京“校园餐”的整体防线将越筑越牢。
如何加强乡村民宿的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自2024年开始,南京市文旅局开启乡村民俗与高端酒店结对共建,合作共赢项目,共建双方以“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协同发展”为目标,通过城乡酒店深度联动,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宿酒店提升服务品质。今年暑期,高淳水慢城花火大会启幕,超1.5万名宾客、100余名演艺人员入驻,面对日均4000余人次的用餐服务和24小时的食品安全保障重任。在文旅部门指导下,南京天丰大酒店与枕松云居酒店联动,融合天丰标准化管理与枕松本土化服务,打造“高淳限定·文旅保障模式”,实现了全程零失误、零投诉,彰显了品牌联动与结对机制的成效。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20家共建单位达成结对共建意向,定期的活动和人才交流也在积极推进。
食品安全,功在不舍,利在千秋。2025年南京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帆,不仅重申了企业诚信自律与政府监管执法“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的核心作用,更彰显了南京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决心与智慧。
在宣传周期间,市发改委举办“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活动,组织优质粮油品牌展销推介;市民政局举办“银龄话食安”座谈会,切实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土壤污染防治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市绿化园林局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金陵海关、禄口机场海关、新生圩海关分别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云科普”,组织公司参与网络竞答,提升跨境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市科协将依托全市83个现代电子科普画廊,在食品安全周期间同步播放《食品安全法宣讲》《分钟学堂:食品添加剂》等系列科普视频,社区科普大学开展的食品安全主题教学将覆盖全市250个社区……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守护,到智慧监管、科普宣传、产业升级等多元化创新举措的协同发力,南京这座城市正以务实行动将“尚德”的温度与“守法”的强度,镌刻在食品安全治理的实践中。
未来,南京将继续以务实创新的精神,为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南京方案”,让“共享食安”成为这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最温暖、最安心的底色……